[基隆中正]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 值得一遊的地方 20220818
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位在基隆中正區八斗子附近,是一間以海洋科技為主題的展示館。
1980年代行政院推動十二項建設。海洋為主題的博物館就核定兩座,一個海生館,一個是海科館。
1989年裁定海科館位置在基隆八斗子,1997年籌備處成立,2013年海科館開館。
海科館主題館分成水產廳、兒童廳、海洋文化廳、海洋科學廳、海洋環境廳、深海廳、深海展示廳、深海影像廳、船舶與海洋工程廳。
同時在2022年在潮境公園附近,潮境智能海洋館也開放參觀。
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景點資訊
地址: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號
電話:02-24696000
開放時間:09:00-17:00 (7/1-8/30暑假期間周一不休館,假日延長營運至18:00,除夕、每週一休館;逢暑假、國定假日或連續假期照常開館)
停車資訊:主題館平日每小時20元,假日50元,假日上限250元
門票資訊:主題館全票200元,優待票140元(6歲以上兒童、20人以上團體、基隆及瑞芳居民),免費(基隆市及瑞芳區居民滿65歲以上、六里居民-新豐/新富/砂子/碧砂/長潭/八斗、65歲平日、未滿六歲,身障及陪同者、具導遊執照)
海科館停車場
平日來到這邊,停車停在對面路邊沒有畫線的地方。其實海科館也有停車場,不過假日一小時50元,倒是不便宜。
主題館館內導覽圖
今天我購買的是網路上賣的電子票券,367元可以參觀海科館主題館+潮境智能館+海洋中心。
掃描電子票券qr code就進入場館,這時候是到主題館的三樓。主題館有分1、3、5、7層樓。
上面也有建議參觀路線,另外兒童館開放有時間限制,家中有小朋友的記得先去兒童館。
3F海洋文化廳
今天就沒有跟著建議參觀路線走,先從三樓右邊的海洋文化廳參觀,什麼是海洋文化,到底什麼是文化,其實文化是生活的累積。
從海洋文化廳英文就知道,People and the Sea Gallery,而不是照字面上的翻譯 MARITIME CULTURE。
People and the Sea Gallery 人類與大海畫廊,其實就是人與海的故事。
如果想要深入或是影音解說,海科館也有提供APP行動導覽,不妨安裝到手機上,可以更清楚知道內容。
進去展館,可以看到右方向海出發,有介紹一些台灣特有的東西,左方則有一些很神奇的東西,例如齊天大聖認證之南海龍王禮遇證書。
證書是頒給范金玉先生,因他在民國58年服務在中影製片廠時,擔任海軍敦睦艦隊遠航攝影師,
海軍敦睦艦隊經過赤道時,船上的人都拿到「南海龍王」頒發禮遇證書,並由「齊天大聖」認證。
其中海洋跟人類生活關係密切,各種與海相關的活動就展示在眼前,這邊的人真的做得栩栩如生,很怕這些假人,會突然站起來說 下班了。
中年婦女坐在竹筏上,正在剝蚵仔,台灣的彰化王功以及布袋七股,都養了不少的蚵仔。
算魚栽,也就是數魚苗,因為早年捕捉魚苗不易,魚苗以單尾計算。
為了精準計算魚苗,於是就有了屬魚苗的歌。
後來技術進步,魚苗供應穩定,所以漸漸地數魚苗歌也就退流行了。
鹽田也是過去也是台灣南部的產業之一,鹽業其實最早荷屬東印度公司曾經想要在台灣製鹽,不過生產出來的鹽欠佳。
明鄭時期陳永華在台江內海海水,開始改煎為曬,開闢鹽田,稱為為瀨口鹽埕,開啟了台灣三百多年的鹽業歷史。
後方介紹一些海洋的信仰,例如王船文化以及媽祖文化,
王爺信仰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,人們懼怕瘟神瘟疫,往往對未知的病痛有所顧忌,於是求助於王爺,求王爺將瘟疫送走,送走瘟疫的船就叫做王船。
王爺文化信仰其實很複雜,不同地方都信奉不同的王爺,不同時代也信仰不同的王爺。
例如連橫的台灣通史說,王爺在漢人時代指的鄭成功父子。
各個朝代或是傳說都有提到瘟神,代天巡守、阻止瘟疫者、進士說都可以變成王爺。
過去台灣被視為瘴癘之地,先民渡過黑水溝,在台灣土地地上常常碰到各種瘧疾、鼠疫、傷寒等疾病,對於現在科學都可以醫治,但是過去人們覺得就是瘟神。
當心中無助,於是從懼怕轉成祭拜瘟神,討好瘟神,並封瘟神為代天巡守,使其神格化轉職轉正。
除了鯤鯓王爺,另外北港媽祖也是台灣重要信仰,民間流傳 北港媽祖尚蓋興、鯤鯓五王尚蓋靈。
因為大海與人類息息相關,所以人與海的良好互動,也是必要的。
台灣在2007年頒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,海洋教育融入課程,並培養優質人才,進入海洋相關產業。
Promise承諾,可以利用先進的互動科技拍照,留下自己的承諾。
離開海洋文化廳,繼續走到三樓的另外一邊,其實海科館也有定時導覽,10:00、11:00、14:00、15:00、16:00。
繼續跟著手扶梯往上走,可以到達另外一邊的5F海洋科學廳,以及七樓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廳。
5F海洋科學廳
到達五樓的海洋科學廳,其實內部跟七樓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廳互通。
進去海洋科學廳,左手邊講述了地球的歷史,從最早的冥古宙與太古宙開始,一直到中生代、新生代到現在及未來。
冥古宙開始於地球形成,結束於40億年前。太古宙在冥古宙之後,結束在25億年前。
科學家在格陵蘭西部、加拿大西北部和西澳大利亞州都發現一些冥古宙的岩石。
至於現在可以發現的太古宙岩石,大都以變質岩或火成岩,可見當時火山活動應該很頻繁。
海洋是生命的起源,最早大約在37億年前單細胞生物出現,開始慢慢演化。
中生代以及新生代則是被我們熟悉,舉凡寒武紀、奧陶紀、志留紀、泥盆紀、石炭紀、二疊紀都是我們熟悉。
古生代開始於寒武紀,距今約5.41億年前,當時動物都以海洋動物為主。三葉蟲就是開始於寒武紀。
寒武紀初期也發生地球暖化,海平面上升,這時遠古潘諾西亞大陸(Pannotia)史前超大陸也正在分裂。
中生代的三疊紀以及侏儸紀白堊紀,是我們更熟悉的。中生代是爬蟲天下大型恐龍、翼龍都在地球橫行。
另外一邊則有各種海洋科學的實驗,造訪當天似乎有安親班學生,每個孩子看起來都對這邊設施很有興趣。
這是一個內波實驗,海洋的溫度鹽度密度不同,所以除了表面的波浪,水面下也會有內波。
在台灣與菲律賓中基的呂宋海峽,海南內波可以長達200公里,震幅可以達到150公尺。
內波對於海面上的船幾乎沒有影響,只是對於附近海裡的人造建築如鑽油平台,或是潛艇會造成影響。
當然內波也會把海水內部的營養以及生物帶到表層,某種程度是種良好的循環機制。
海洋也會進行碳循環,1990年研究,海洋每年可以吸收23億噸的碳,其中2億噸會變成沉積物沉到海底。
海水密度也會造成浮力不同,藉由相同的力道,把物體壓入水中,可以發現死海浮力最大。
海中水壓也是非常驚人,這邊利用氣球,模擬不同壓力造成的氣球型態不同。
一般壓力下氣球很大,當大氣壓力變大,最後氣球也變成非常乾癟。
7F船舶與海洋工程廳
離開5樓海洋科學廳,搭乘手扶梯到七樓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廳,牆壁上的壁畫很美,讓人真的感覺身處於海洋世界。
海洋與生活息息相關,不管是食物,還是各種產業,例如想要生產汽車,汽車各種原料及零件,都可能要利用海運。
港口種類也是非常多元,例如漁港就是船的家,沒油了也要去漁港加油,故障了也要去漁港維修。
一旁的透明櫥窗展示各種不同類型的船,例如美式圍網漁船,LNG船(液化天然氣載運船)、魷釣船。
很特別是可以玩模擬貨櫃運送,要把貨櫃經過類似夾娃娃機的設備,正確放到指定位置。
不過其實吊繩搖晃得有點大力,感覺貨物貨櫃都要被甩出去了,十分有趣。
牆壁上各種航運知識,除了有解說板,也常常有解說影片可以看。
這邊還有一艘非常大的船,可以上去看,船上有各種基本設施,如廚房或是休憩的椅子,二樓則有駕駛艙。
離開模擬的船,另外一邊繼續講解各種科學知識,例如水下焊接,水下焊接其實是危險的工作,雖然薪水很高。
水下焊接未必都是濕式焊接,當然也可能在壓力艙內焊接。
想要從事這樣工作,可能要去考職業潛水技術士還有水中切割電焊技術士。
水下佈纜及佈管也是很重要,現在網際網路發達,海底電纜的安全就很重要。
台灣最早的海底纜線是清朝劉銘傳於1886年,鋪設福州到淡水的海底電纜,當時用於電報傳遞。
錢鰻溜滑梯
前往水產廳路上,可以看到全世界第一座錢鰻溜滑梯,一次五十元,其實就是溜滑梯喇,不過比較高。
5F及7F的水產廳
離開船舶與海洋工程廳,來到另外一邊5F及7F的水產廳。
到達水產廳,內容包含漁業、水產養殖及水產加工三大科技領域。
剛走到裡面就被頭上的船、魚、水母吸引,感覺自己真的身處海洋中。
裡頭的模型依然栩栩如生,四周依然有看不完的解說知識,認真看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。
透過互動的體驗,讓海洋知識是不會那麼枯燥,利用影片及互動科技,寓教於樂。
石滬魚法也在澎湖常見,透過石滬,石頭縫隙讓海潮流過,而魚等生物就留在石滬中。有名的石滬例如七美的雙心石滬,或是吉貝石滬。
而現在漁業也非常多危機,例如技術進步,捕撈量增大,造成漁獲量減產。海洋汙染也會造成漁業的浩劫。
當然現在科技進步,其實人類過去依靠老天爺吃飯,現在養殖技術發達,也可以讓養魚變得更專業。
透過一些外在外力,可以讓魚的產量增加,例如為了使烏魚能夠大量產卵,在烏魚分化性別前,利用賀爾蒙引導技術,把烏魚都轉化成雌姓。
三倍體技術,透過DNA改良,讓魚不具有生殖能力,這些原本用來生殖的養分,都轉成為另外的能量,讓魚變得更大隻。
豐富的水產也讓現在的生活更多元,透過食品技術,讓食物保存良好,加工過的食品感覺更美味。
後方還有互動遊戲可以玩,透過觸控螢幕,配對不同魚種捕撈季節。不過亂答題,可是會Game Over。
1F深海展示廳
離開水產廳,搭乘電梯來到一樓的深海展示廳。
可以看到因海底火山生成所特有的「熱液噴泉」生態系,在深海中沒有陽光,有沒有植物,這些生物將熱液中的化學物質轉化成能量。
下方的透明玻璃,則展示了鯨魚死後,引發的各種生態系。腐蝕期、骨食期、化學合成期、骨礁期四期。
當鯨魚死亡後,逐漸下沉,第一批食腐動物將會把鯨魚身上的軟質部分都吃光,吃光這些軟質部分可能要好幾年。
第二階段一堆無脊椎的動物接繼續分食鯨屍,如甲殼類或是軟體類動物。
第三階段,大量細菌或開始腐植鯨魚骨頭,將鯨魚骨中的脂肪轉變成成硫化氫,這個步驟可以持續五十年以上。
這邊有講解海洋的震動,海中也是有地震,透過電視中的講解,我們站在上面去體驗一下不同原因的震動。
最後本來要前往兒童廳看看,不過當時十二點,兒童廳未開放,所以無緣見到好玩的兒童廳。
心得
在海科館開館九年,2022年才第一次造訪,不過這次造訪讓我收穫很多,可以說海科館的系統知識讓我獲益匪淺。
這邊其實適合稍微大的孩子,爸媽可以透過解說,帶著孩子慢慢地學習海洋知識。
有趣的是這邊常常有很多互動遊戲,或是解說影片,不會讓人感覺都只是純靜態。
比較可惜是,跟很多博物館科學館一樣,海科館不是買主題館,就全館可以參觀,某些特展還需要額外購票,有點掃興。
整體來說,今天參觀後倒是非常喜歡海科館,因為漫步在裡頭,感覺到海洋與人類的關係,也更加想要去認識海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