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隆塔不僅串聯了基隆港、義二路商圈、豎梯以及虎仔山,更提供了一個俯瞰整個基隆市區的絕佳視野。
基隆塔的設計理念,源自於基隆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。它像一條巨龍盤旋在山海之間,象徵著基隆的活力與發展。
塔身採用鋼構材質,並以現代簡約的線條呈現,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巧妙融合。
基隆塔
地址:基隆市中正區義二路128號
開放時間:週一公休,週二~週五10:00~22:00,週六07:30~22:00
停車資訊:建議可以停在信二立體停車場,步行前往
造訪當時是2024年,上面寫著基隆塔7月2日開館。公告詳細列出了基隆塔、遠見人文書店、信二防空洞和崆書屋的開放時間。
基隆塔週二到週日10:00-22:00開放,週六還特別提早到7:30開始。信二防空洞週二到週日則是10:00-18:00。
崆書屋比較特別,只有週五、六的10:00-22:00以及週日的10:00-18:00開放。
抬頭一看,狹窄的巷弄裡,黃色的老房子櫛比鱗次。一旁掛著「基隆塔」的招牌,指引著方向。
到達電梯,也就是說 到達基隆塔的頂端,必須要搭乘電梯,所以會有貼心的工作人員,引導大家搭乘電梯。
從電梯透明玻璃高處俯瞰,畫面中密集的房屋。左側遠處可見港口和高聳的建築,新舊交融的景象,令人印象深刻。
主普壇(中元祭祀文物館) 就在旁邊,傳統中式樓閣,藍天白雲下格外顯眼。透明的橋上橋面寬敞,有不少遊客悠閒地走動。
主普壇是基隆中元祭的核心場所,一樓設有中元祭祀文物館,展示中元祭的歷史淵源、祭祀儀式、神祇職掌。
從高處看可以看到基隆港,遠方還有山巒。基隆塔的基座有橘色的橋樑支撐。
天氣晴朗,天空的雲朵形狀各異,陽光穿透雲層,灑下金色的光芒。
早期的主普壇多為臨時木造,拆建不便。1928年,地方仕紳聯名向市役所申請,於高砂公園興建永久主普壇,以音樂堂名義納入建設計畫,經市役所批准後於同年開工。
原設計由總督府技師井手薰操刀,但因預算超支數次流標,最終由增田氏承建,1929年落成。建築為八角形、兩層樓,並設地下室,平時亦可作為音樂堂使用。
1945年建築於戰爭中受損,1956年組成修建委員會,將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並加建一層。
1971年因地處市中心交通壅塞,市民建議遷建,1974年新主普壇於中正公園獅頭山頂完工。
原址主普壇則在1993年正式拆除,改建為基隆廣播電臺。
2001年新壇曾進行整修,但受天災影響建物劣化,2020年再度爭取補助進行耐震與修復工程。
崆書屋位於基隆主普壇旁的希望之丘,以清水模建築與綠意植物呈現城市的潮濕記憶。
書店取名靈感來自防空洞,空間融合老照片、紅檜樹瘤與舊船廠跳板木等元素,呼應基隆的歷史與港口文化。
選書聚焦植物與地方文學,並供應以基隆食材為靈感的蒸食。這裡是閱讀、感知與地方連結的心靈庇護所。
心得
雖然基隆塔的外觀看起來˙真的很像水泥封的建築,基隆塔與周邊感受到城市新舊交融的魅力。
從老巷中的高塔、充滿設計感的信二防空洞,到崆書屋那份靜謐清新,每一處都帶來驚喜。
登高遠望,港景與山巒交織,令人心曠神怡。期待再來基隆,漫步基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