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台東池上] 二訪池上鄉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好山好水池上米 20110817


Klook.com

第二次宜花東行,看完富里六十石山的金針花海後,來到池上鄉,來到池上鄉當然不能錯過池上米

而要去哪邊可以吃到好吃又正宗的池上米呢? 當然是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,這個景點我一個多月前有來過,

可以讀一下我之前的遊記,[台東遊記]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20110713 ,當然寫過的東西就不會在這篇遊記繼續介紹,只介紹沒有寫過的
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網站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ince1939 http://www.wu-tau.com/index.php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開放時間:星期一~星期天8:00-21:00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地址:958台東縣池上鄉忠孝路259號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電話: 0987382438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停車資訊:有免費停車場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門票費用:免費參觀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GPS位置:東經(E)121゜12’49.9”北緯(N)23゜7’14.5”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交通資訊:

火車 – 池上站 http://twtraffic.tra.gov.tw/twrail/index.aspx
開車 – 台九線321公里(池上外環道)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Google Maps: 從池上火車站到池上飯包故事館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簡介 (轉自 上方網站):

池上飯包的歷史,要從1939年(民國28年) 開始在月台叫賣蕃薯餅(池上飯包的前身)開始算起,池上飯已整整走過了七十年的光輝歲月。當年行駛的蒸汽火車,從花蓮到台東要八個小時,因為身處中轉站的位置,火車到了池上時,就必須加水加煤,來往旅客也需自備食物充飢。當時為了照顧出外人的辛苦,池上老店便開始製作飯包販賣,以體諒的心情,轉取微薄的利潤。

初期的飯包是用兩片竹葉包四個三角飯團,舖上卜肉、黃菜頭、烤肉乾、豬肝、瘦肉片、一塊蛋餅及當地大坡池的小蝦和上麵粉油炸而成的蝦餅,再輔以梅子開胃。包裝後將其以油麻繩繫牢,這就是第一代的池上飯包。頗受旅客青睞的池上飯包,經過第二代及第三代的菜色演變,後來更使用鴨掌木台灣俗稱江某材所製作的木盒,作為飯包的包裝,讓飯更加的香Q可口,使池上飯包有另一種風味。

西元1999年10月,集山機構正式購併正宗池上老店,將六十年老店池上飯包,導入新的經營團隊,重新命名為「悟饕池上飯包」。以”悟饕”為品牌,用企業化的經營方式導入ISO9001及GSP管理機制推動台灣傳統飯包文化。讓真正六十年老店池上飯包關懷出外人的精神擴展傳承,永續經營。


池上飯包故事館到了,旁邊有停車場可以免費停車,別以為這是真的火車,只是車廂而已,讓遊客可以體驗在火車上用餐的感覺

[台東池上] 二訪池上鄉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好山好水池上米 20110817

火車車廂內的座位,很復古,別以為車廂內很熱,其實裡面都有冷氣供應,買了飯包當然要在這邊用餐阿

_DSC2303.jpg

以前的池上是花蓮台東中間的轉運站,池上的人們都會在這邊賣飯包,賺取微薄的利潤

_DSC2335.jpg

雖然現在的工具是仿古的,但是以前人就是背這樣的東西去販售飯包

_DSC2310.jpg

往主建築物旁邊有訪客留言的地方,有任何的消息都可以寫在黑板上喔

_DSC2330.jpg

走進故事館裡面的右側是點餐區,想要吃好吃的飯包,來這邊就對了

_DSC2302.jpg

故事館裡面除了販售飯包外,還有販售跟池上米相關的商品,想買包池上米回家自己煮嗎? 這邊也可以買到

_DSC2298.jpg

_DSC2329.jpg

發現櫃檯旁邊有在賣便當袋,一個100元,很復古的感覺,不像現在都是塑膠製品

_DSC2299.jpg

看到這邊肚子餓了嗎? 來看看我們點了哪些東西,這是我點的招牌飯包

_DSC2274.jpg _DSC2277.jpg

這是另外一種包裝的飯包外殼

_DSC2275.jpg

_DSC2276.jpg  _DSC2278.jpg

_DSC2279.jpg

最後我們選在室內用餐,離湯比較近

_DSC2326.jpg

這個可愛的公仔是哪邊來的呢? 只要上池上飯包故事館打卡,並拍照片傳上去,買便當結帳後,就可以送一支免費的公仔

_DSC2281.jpg

_DSC2309.jpg

吃完好吃的飯包,一樓牆壁上有解是池上飯包的沿革,當然來到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,當然不能只吃飯包,然後就離開,

這樣就錯過池上飯包的歷史,這樣跟去一般的便當店沒有差別,所以來到記得要看看

_DSC2327.jpg

二樓是文化故事館,記得要上去看看喔

_DSC2328.jpg

往二樓的樓梯,有塊布幔,飯包是給外出人吃的,一定要用心做喔,聽到這句話,應該會很感動,其實每個人都是社會的螺絲釘,缺一不可

_DSC2297.jpg

二樓有很多復古的器具,我想現在的小孩應該都不知道也很少看過

_DSC2283.jpg

上糧山,取其諧音,當然真的不是要你上梁山,沒有三兩三,怎上梁山

_DSC2296.jpg

二樓旁邊有一間教室,還真的回到小時候求學的樣子,我想對於五六年級的人們來說小時候當是帶便當上學,不像現在都是營養午餐

_DSC2293.jpg

二樓的重點文化故事館,裡面有很多以前的用具以及池上飯包的演進過程

_DSC2325.jpg

以前的碾米用具,我想現在都機械化了,這類的東西就只能變成文物

_DSC2292.jpg

這邊是池上飯包眼鏡的歷史,裡面有很多廚櫃,裡面的東西要慢慢看才知道歷史喔

_DSC2284.jpg

隨手拍了幾個櫥窗,這是解釋池上飯包的肉,是用哪個部分以及有些改良過程

_DSC2291.jpg

你看以前人就是挑扁擔。扛著米,這是以前的歲月也前的記憶,是爸爸媽媽小時候的記憶

_DSC2313.jpg

一些照片就自行觀看,一樣是二樓文化故事館的東西,有些是文物,有些是過去使用的器具

_DSC2286.jpg _DSC2287.jpg _DSC2288.jpg _DSC2289.jpg

心得

二訪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,我點的便當一樣好吃,也可以體會到社會上的各行各業的人都在努力的打拼

在一邊吃便當的同時,你也可以問問同行的爸爸媽媽,小時候上課帶便當的經驗,也許爸爸媽媽會告訴你一些趣事,

例如以前的小孩第三節下課就會拿出來偷吃之類的,還有記得一點 飯包是本土用語 便當才是外來語